苗期苗瘟、稻蓟马诊断及防治措施-亚美am8
发布时间:
2024-05-27 16:36
来源:
一、病症分类
苗瘟根据秧苗受害的不同表现分为2种:苗瘟、苗叶瘟。
水稻发生苗瘟有多种原因,主要由种子携带病菌引起。3叶期以前发生苗瘟,发芽不久的种子便会发病,在病苗芽的基部和芽鞘上先产生水渍状病斑,然后逐渐变为灰黑色,上部病苗呈淡红褐色而枯死,这种情况在旱育秧和半旱育秧的秧田中时有发生。3叶期以后发病一般为苗叶瘟,幼苗叶片上会发生短纺锤形的红褐色病斑,严重受害的秧苗叶片很快出现褐色逐渐枯死,环境潮湿时会在叶片病斑上产生灰绿色稻瘟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霉层。
二、病症诊断
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潮湿时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
三、病症防治
苗瘟的防治要做好防治结合,重点做好“防”的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治理”。一旦发现苗瘟尽早防治,压低菌源,控制蔓延 ;对于长势旺盛,密度过大、尚未发病的田块要重点预防。
1、选择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良种,并且轮换品种种植,不能多年种植同一品种,长期采用单一品种,会导致品种抗病性丧失造成重大损失。
2、做好消毒工作
在催芽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采用25%咪鲜胺 1500-2000倍液浸种消毒。
3、注意肥水管理
采用平衡施肥,看水稻生育状况进行追肥,追肥要氮、磷、钾合理,氮肥不要过量。水分管理采用浅水间歇灌溉技术,杜绝深水漫灌现象,以水调肥、促控结合,增强植株抗病力。
4、采取药剂防治
苗瘟要早发现早防治,如发现发病中心或叶片上有急性病斑,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常用药剂:22%春雷霉素*三环唑(禾满)悬浮剂,或7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40%富士一号乳油。
以上任一种药剂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6—8天后再防治一次,喷药后4小时内遇雨须补喷,以期达到理想防效。
一、病症诊断
稻蓟马主要发生在水稻苗期和分蘖期。成、若虫以锉吸式口器锉破叶面,吮吸汁液,致受害叶产生黄白色微细色斑,叶尖两翼向内卷曲,叶片发黄。分蘖初期受害早的苗发根缓慢,分蘖少或无,严重的成团枯死。受害重的晚稻秧田常成片枯死似火烧状。穗期主要为害穗苞,扬花期进入颖壳里为害子房,破坏花器,形成瘪粒或空壳。
二、病症防治
1、农业防治
(1)调整种植制度
尽量避免早、中、晚稻混栽,使播种期和栽秧期相对集中。
(2)合理施肥
按照高产栽培技术要求,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适时适量追施返青肥,促使秧苗正常生长。
(3)消除杂草
早春及9-11月,清除田边杂草,以减少冬后有效虫源。
2、化学防治
(1)防治策略
采取“狠治秧田,巧治大田”的策略。秧田以3-5叶期,本田以分蘖期为重点。当秧田蓟马为害卷叶株率达10%-15%或百株虫量达100-200头时即进行防治。在秧苗3叶期用药一次,第二次在秧苗移栽前2-3天用药,带药下田,保护本田返青期的稻苗。本田蓟马为害卷叶株率达20%-25%、百株虫量20-300只时,在卵孵化盛期进行防治。防治后适当追肥,确保秧苗及时恢复生长。
穗期蓟马的防治以早稻为主,根据发生期和发生量确定防治对象田。防治要点是“巧前狠后,横喷斜打,治虫保穗”。药剂防治2次,第一次在50%破口期,防止蓟马钻入穗苞为害;第二次在齐穗后扬花前,重点防治蓟马钻入颖壳。
同时,也可以通过药剂处理种子的方法,及早控制蓟马虫口基数。拌种或浸种处理能有效地控制秧苗生长初期稻蓟马的病害,具有用药量少、持效期长、对环境安全、对秧苗生长无不良影响等优点。
(2)使用药剂和方法
①拌种处理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水稻种子催芽露白后,用适量水将药剂化开,然后边喷浇边与稻种拌均匀,再继续催芽到所需要求;
35%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干粉剂:药、种比为1:80,即以每千克种子用药12.5g制剂或4.375g纯药为宜;可在谷种催芽后拌药,待药剂充分吸附后(约30分钟以上)方可播种;
48%氟虫双酰胺·噻虫啉悬浮剂:每千克种子用药剂量为4-8g纯药,能控制水稻苗期稻蓟马和二化螟。
②浸种处理
用7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浸种,浸种过程中不换水,浸种24小时后沥去浸种液,催芽播种(沥出的浸种液洒入秧田),对秧苗期2天内的稻蓟马防治效果在95%以上,也可将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稀释2500倍,浸种24小时。
③茎叶喷雾
药剂可选用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40%乐果乳油2500倍液、50%混灭威乳油1000倍液,喷雾或弥雾,每亩喷雾用药液量为30-45kg,弥雾用药液量为6-8kg。
部分资料来源于公众号云众地、《中国农作物病虫害》,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