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育种家匆忙脚步-亚美am8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12-28 08:57
  • 访问量:

【概要描述】转眼间,2016年即将成为过往。每逢此时,我们都在思索,这一年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事。

【概要描述】转眼间,2016年即将成为过往。每逢此时,我们都在思索,这一年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事。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12-28 08:57
  • 访问量:
详情

我有一支笔用来记录他

缪翼

转眼间,2016年即将成为过往。每逢此时,我们都在思索,这一年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事。

我们在田间地头、在实验室里能与育种家近距离接触,有幸用手中的笔记录着其间所发生的点点滴滴,我想,身为记者,收获莫过于此。

“跨栏背心大短裤,肩头上搭条毛巾,往地里一蹲,徐启义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这是笔者曾经一篇采访日记的开场白,记录的是采访白菜育种家徐启义的一天。每每翻看,感慨万千。徐启义没上过几年学,却自发收集、整理了800多份白菜种质资源,这些种质资源,既是他的宝贝,更是蔬菜种业界的珍贵资源。用他自己的话说,这股子干劲儿全来自于对白菜的感情,干育种这一行,特有成就感。

是的,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要全情投入。

今年已经86岁的我国功勋育种家袁隆平院士,至今常常不是在稻田里,就是在去往稻田的路上,其敬业和奉献精神,令人无限感佩,敬仰之情油然而生。“86岁的袁院士真是‘80后’,早起参加会议作报告,中午和大家吃自助餐,晚上又主持会议。期间还谈笑风生,幽默不断。”这是同事在一次采访中记录下来的。袁隆平的这份坚韧,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的“禾下乘凉梦”一定能梦想成真。

是的,勇敢、执着、奉献,这就是人间大爱。采访得越深入,我们越深深懂得“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的内涵。然而,一个个突破性新品种的成功选育和推广的背后,凝聚着千千万万育种家的汗水。

2016,这一年里,我们跟随育种家的脚步,感受育种家的辛劳,体会他们从筛选材料到测产成功的喜悦。

2016,这一年,值得!

○时间:9月9日,新组合测产前后○记录人:本报记者张振中

邓启云:育出更受农民欢迎的品种

“邓老师,我今年种了9.5亩y两优957。9月底收割后,比去年增加了1000公斤,且出米率高,饭好吃。明年再多给我点种子去试种。”湖南省隆回县种粮大户姜荣兵所说的y两优957,是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邓启云团队2014年培育出来的超高产水稻新组合。

邓启云介绍,y两优957组合是在第四期超级稻研究基础上,通过改造抗倒机理,提高抗病、抗逆性能上育成的新型广适优质超高产杂交中稻组合,它和y两优900品种及超优1000号等成为第五期超级稻攻关的“主打明星团队”。

从培育成功和不断试种,邓启云对y两优957倾注了心血和汗水,不同的阶段经历了不同的艰辛。这其中,让他最难以忘怀的是今年从试种到测产这个阶段。

虽然以前在不同地区对y两优957进行了试种,但都是小规模试种,在y两优957参加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产试验后,今年在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嘴村开启大规模的试种。

从中稻栽种下去之后,邓启云总是“身在长沙,心在隆回”,惦记着y两优957的生长表现。

好消息不断传来,羊古坳乡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肖利民发来微信:在今年气候条件相当复杂和栽种的田块极其一般的情况下,y两优957表现得非常好,前期分蘖力特强,成穗率高,结实率高达97%以上,而且抗虫抗病抗倒伏;实地察看y两优957栽培生长情况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烛说:“y两优957长势稳健,抽穗整齐,结实率高,预计超高产。”

9月6日,邓启云还特意请他的老师袁隆平院士到牛形嘴村示范基地亲自去走一趟,为y两优957“把脉”。在示范基地里,袁隆平走进田间地头,俯身查看稻穗的挂粒情况。袁隆平看后高兴地说:“y两优957长得好得很,今年测产每亩突破千公斤应该不成问题。”

在一块种植y两优957的稻田边,邓启云正在数稻穗,他欣喜地对记者说:“两方面表现都很好:一方面是熟相很好,稻穗呈黄丝亮杆,稻田一片金黄,落色很好;另一方面是产量应该较高,我们仔细数了数,一亩田有20多万稻穗,比y两优900平均要多5万稻穗,且每根稻穗有280多粒,同比超出50多粒。”

9月9日,捷报再次传来。湖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牛形嘴村113.2亩y两优957示范田进行现场测产,实测平均亩产达1000.5公斤,创下了该品种试种高产全国纪录。测产专家说:“大穗、多穗、高度抗倒,这三者合一都在y两优957上集中表现出来,这样的新组合不多见,是超级稻育种的新成功。”

y两优957的确取得了新突破。在11月24日湖南省政府发布的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攻关研究取得的七大突破中,y两优957列为其中第一大突破,承担“y两优957”百亩攻关片的邓启云团队荣获“第九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

喜获专家鼓励,邓启云说:“我要培育出产量更高、品质更佳、卖相更好、卖价更高,让农民兄弟更受欢迎的新品种,这既是对老师袁隆平最好的报答,更是对育种家最好的证明。”

○时间:11月初,番茄定植后2个月○记录人:本报记者缪翼

张晓升:按抗病要求定向育种

11月初,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里,定植两个月左右的“旗舰”番茄长势很好,当地农民一直担心的“死棵”现象并没有出现。

近年来,北方番茄主产区“死棵”现象困扰着许多种植户。北京博收种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升告诉记者:“从2013年开始,番茄的死棵现象就已经十分严重了,西红柿定植两个半月以后就开始萎蔫死棵,死了只能拔掉,农民损失惨重。”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各地栽培区域的多年生产,栽培环境和条件越来越不好,各种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威胁着我国蔬菜供应及蔬菜产业的安全。几年前的ty病毒1号大暴发,给育种家和种植者敲响了警钟,2015-2016年博收的育种人从品种角度为生产做超前准备,“旗舰”应运而生。其实,南方、北方,不同区域、不同定制茬口都需要不同的抗病品种,但总体对品种的抗病性要求会是未来生产对育种者的最基础要求。

病虫害是会“升级换代”的。目前,北方出现了“黄头”(又叫退绿病毒),这让很多育种家束手无策。博收的育种家在争取寻找“黄头”的抗原,以期准确地培育出针对退绿病毒的品种。张晓升透露,2017年,博收会陆续推出抗“黄头”的品种进行中试。“这些非常有难度,因为对新的抗性要求是必须要在包含原有抗性基础之上叠加抗性。”张晓升说,以前没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时候,导入一个抗病性通常需要6-8代(3-4年),现在最少也需要1年半,这仅仅是培育出综合叠加抗病的亲本资源,实现品种商业化还要2-3年。因此,对未来的育种必须要科学地作出准备,按抗病要求定向培育品种。

○时间:9月12日,玉米定浆期○记录人:本报记者王澎

魏巍:玉米地里的“80后”

9月12日,中秋前夕,在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我国东北松辽平原玉米带腹地,刚下过一场雨。秋雨过后,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试验田里的棵棵玉米随着微风摆动,一个淡蓝色的清瘦身影低着头穿梭其中。

这个头带遮阳帽,身穿实验服,脚踩雨滴靴,个子不高的年轻人,就是“80后”育种家魏巍。“这是抗大斑病的品种和对照组,这是抗倒伏和不抗倒伏的对照品种,那边是为机械粒收选育的品种……”在玉米地里穿行的魏巍,一谈到试验田里的玉米品种和材料就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随手掰开两个不同的玉米果穗,告诉记者:“你看这几个玉米的乳线,各不相同,乳线位置标志着玉米成熟度,也体现出成熟速度。”

魏巍每天都有几个小时扎在地里摆弄他的“宝贝”。他说:“我们知道,在玉米成熟后,苞叶散开有利于籽粒脱水,然而一旦遇到降水,却容易使雨水淤积在苞叶内。选育出这种成熟后果穗下垂的玉米,散开的苞叶就像批上雨衣,晴天有利于脱水,雨天防止雨水流入。”

与其他育种家一样,魏巍每年都会到海南南繁基地育种。寒来暑往,南来北去,他这只年轻的“候鸟”也已经“迁徙”了10年之久。老一辈育种家虽然逐渐老去,新一代育种家接过火炬,向着梦想大步前进。

○时间:11月11日,“济麦23”通过审定○记录人:刘佳本报记者吕兵兵

刘建军:17年的坚持与守望

说起小麦品种“济麦22”,你会惊叹于它创下的一串串闪光记录:至2016年夏收,已连续7年成为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累计推广2.35亿亩;连续10年90个点次创亩产700公斤以上高产典型,2009年创当时亩产789.9公斤的我国冬小麦高产纪录;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我国高产广适小麦的代表性品种,被誉为“划时代”的小麦品种。

12月21日,再次见到该品种的育成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科学家、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刘建军。谈起育成“济麦22”的故事,刘建军沉思良久,道出了两个词:坚持、守望。上世纪80年代后期,正处山东小麦育种的低潮期。当时,刚刚参加工作的刘建军加入赵振东课题组,只有3人,经验少、基础差、设备落后、经费严重不足……

“当时好多年轻人都选择离开,有的转行了,有的出国了。在我面临挫折的时候,赵振东老师告诉我,要想成为育种家,就必须耐得住寂寞,在踏踏实实的坚持中去守望来年收获的喜悦。”刘建军说,“老师的一席话,让我重树信念,才有了现在的成果。咱的‘济麦22’,从亲本创制开始算起到2006年通过审定,前后共经历了17年时间。现在,虽然经费充足了,条件好了,但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永远是当初最艰难的日子。”

刘建军回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每到10月,他家里就会出现许多大大小小的花盆,清一色地种着麦子,他每天下班进门、睡觉前、起床后都是雷打不动的看麦子。每年4月末,济南地区小麦进入抽穗期,刘建军和团队成员每天都要在麦田里工作超过10个小时,去雄、套袋、授粉,看似单调但对手法要求极高的动作每年都要重复上千次。进入6月份,小麦开始收获,带草帽,穿布鞋,割麦子、脱粒……比农民还要辛苦得多。

“那时候的‘三夏’常态是,四五点钟起床,干到晚上九十点,20多天连轴转。因为脱粒机数量有限,咱做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收获的材料尽早完成脱粒。那时候经费不足,不能雇工,也没有加班费,能坚持下来,全在于心中的一股信念。有时候,一晚上脱粒下来,我们的肚子饿着,蚊子可都吃饱了。”刘建军说。

这还不是最难的,育种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都是在不可能中选可能,你不知道哪份材料有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出成果。育种材料在选种圃里经过约六七年时间的选择,才能相继进入鉴定试验、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这样下来就是十多年,而绝大多数的品种中途就被淘汰了。

回忆至此,刘建军再次发出感慨:“对从事育种工作的人来说,如果不是心中有信念,如果不能做到坚持与守望,就不可能等到丰收的喜悦。”

“我最大的理想就是退休前再出个好品种、大品种!”年逾50的刘建军说完这句话,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令人欣慰的是,他的梦想正在实现。继全国最大小麦品种济麦22之后,他和团队成员一起选育了去年通过审定的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29和旱地小麦品种济麦262。前不久,他与中国农科院何中虎团队合作,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育成的“济麦23”,也已通过山东省审定。这是黄淮冬麦区第一个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育成的小麦品种,该品种不仅比“济麦22”增产,而且在品质和熟期上有明显改良,品质达到强筋或中强筋水准。

 

来源:《 农民日报 》( 2016年12月26日   06 版)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联系电话:0731-81819888    公司地址:湖南浏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安路2号
亚美am8的版权所有 © 2019 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        am8亚美ag旗舰的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0731-81819888
公司地址:湖南浏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安路2号
    |   
亚美am8的版权所有 © 2019 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
    am8亚美ag旗舰的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